"妈妈,小白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?"
"爸爸,你别玩手机了,眼睛会瞎掉的。"
"这个小蚂蚁在找妈妈吗?它会不会想家?"
最近,我3岁的儿子仿佛变成了一个"话痨",每天从睁眼到闭眼,嘴里蹦出的问题和碎碎念能装满整个宇宙。
起初,我被这种"语言轰炸"搞得精疲力尽,直到偶然翻到心理学笔记里的一句话:"3岁孩子说的每一句'废话',都是大脑在疯狂生长的声音。"
原来,孩子话多的背后,藏着惊人的科学真相。
一、生理因素:语言爆发期的自然表现去年,我报了中科院的心理咨询基础培训,在发展心理学的学习中,关于婴幼儿言语的发展中提到,3岁左右的幼儿能基本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,也会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。
展开剩余74%那他们如何掌握言语的技能呢?
就是通过不断说话来练习。
同时,这时候的孩子,他们的大脑语言区进入高速发展期,主要是布洛卡中枢(运动性言语中枢)和威尔尼克中枢(听觉性言语中枢)不断发展,词汇量猛增。
随着他们认知能力提升,孩子发现语言能帮助自己理解世界(比如"为什么天会黑?"),这种认知兴奋会促使他们不断提问。
二、社交因素:希望“被看见”+模仿学习聊天是孩子获取关注的方式,持续对话能让他们感受到"被看见",这是他们的一种情感需求。
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,满足孩子这个阶段的需求,让他们有满满的安全感,对他们的成长有利无害。
通过聊天,孩子会模仿大人的对话模式,包括语气、用词等,是他们社交学习的重要过程。
我很明显感觉到,比如我说话会带“呀”,儿子很多的话语中,也和我如出一辙,这就是他的模仿学习。
三、认知发展因素:前运算阶段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2到6、7岁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归为前运算阶段,这个年龄段是儿童言语发展关键期,儿童通过语言、模仿、想象、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来发展符号化的表征图式。
这时候的孩子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,就是,他们认为别人想的都和自己想的是一样的,他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。
所以很多时候孩子说一个事情,他不会想太多,他单纯只是觉得这个事我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的,他就会说出来,他不会考虑说,我说这个事情,别人是否不愿意听,我是否不该说,他还没有这样的意识。
这不是说孩子自私,这只是他当下阶段特有的特征,是符合科学的。
所以作为父母,其实不要去限制孩子,比如觉得他没完没了,而不让他说,那样反而违背科学。
还有就是,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,他看到什么具体的事物,就会说出来。
四、情绪需要:宣泄的一个出口有些成年人,会喜欢一直说说说,没完没了地说,才会让他觉得舒坦,其实无非是一种情绪的宣泄。
通过不断地说,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。
其实孩子也是一样的,当遇到新鲜事物时,他们用说来表达开心;当紧张不安时,他们用说来缓解焦虑。
看着眼前这个叽叽喳喳的小人儿,我突然想起《小王子》里那句话:"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孩子,只是很少有人记得。"
我们总在催促孩子快些长大,却忘了他们的每一句"废话"都是成长的年轮——那些天马行空的问题里,藏着对世界最初的好奇;那些重复无数遍的"妈妈你看",是对安全感的热切确认;甚至那些让我们哭笑不得的"童言无忌",都是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,在笨拙地搭建与世界的连接桥梁。
发布于:浙江省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